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教师节前夕,大众网记者分别对话了几位不同教龄、不同学段的名师,聆听他们的从教心得,挖掘讲述育人故事,全面展示新时代教师风采。
吴昭景,出生于1970年,1991年参加工作,教龄32年,2005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同年入职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主要研究动力系统的建模与非线性控制理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育系统示范性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一个微风和煦的早上,在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三楼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带领团队青年教师钻研课题的吴昭景教授。才50出头的年纪,吴教授却已是满头白发。“这都是解不出来题愁的。”吴教授打趣道。
看似是玩笑,和吴教授共事的同事们却都清楚,在一项课题顺利攻克的背后,凝聚着多少的心血。
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吴昭景教授搬了两把椅子,和记者面对面地拉起了家常。在这场“非正式”采访中,吴昭景教授并没有过多地说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没有讲起复杂晦涩的数学公式,反而就像他在和朋友交流一般,春风化雨,娓娓而谈。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在吴昭景教授看来,教育教育,既要教好学,更要育好人。秉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吴昭景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忠实履行着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他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学相长,是吴昭景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作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统计学方向的专业教师,他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的《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同时承担了研究生的《线性系统理论》《自适应控制》等课程。数学课是抽象的,如何能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能产生兴趣呢?吴昭景下了不少功夫。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备课,通过翻阅、仔细研读各类与课程有关的书籍,将10余本课程的精髓挑出来融合在一起形成讲义。这样下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从2008年开始,他编写了320万字、覆盖十余门课程的数学讲义。这些讲义还在不断更新中,仅《随机引论》一本讲义,8年间已修改了35版。
“这样不累吗?”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吴昭景笑了笑说,“学习,怎么会累呢?”他说,自己是个爱学习的人,一路走来,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他都在学习kaiyun全站。只有这样,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不断地释放出能量,带动身边的人。
吴昭景心系国家、不计功利、静心科研,甘愿坐冷板凳三十余年,潜心在基础学科领域耕耘,建立了随机动力系统的建模、稳定与耗散性分析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控制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外同行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延伸、扩散出许多重大成果。
经过多年的学科交叉学习和软件自学,吴昭景的科研团队已经完成虚拟现实的机器人研究。吴昭景和他的团队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吸收和改进无人机控制、多智能体技术与强化学习的最新科研成果,适应山东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布局,融入烟台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的具体规划。正在筹建的机器人实验室已具雏形,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从理论研究到攻克技术难题和申请专利的转化。
为了得到更严谨的理论结果,他连续推导十几个小时不停歇,即便已经躺下准备休息,一旦有了新思路,起身又要做几个小时的分析。吴昭景时常沉迷于科研中无法自拔,有一次做饭,直到快吃饭时,才发现电饭煲没有通电。说到吴昭景对科研的挚爱,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张会老师感慨万分,“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能吃苦、定力足,工作日几乎都在办公室,即使周末也在家中的书房钻研。”就是这样一个在学问上孜孜以求的师者,在科研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深挖细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吴昭景学识和人格的感召下,很多学生也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进入中学、高校任教。他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在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到其他高校任教的机会,追随吴老师的脚步,纷纷回到烟大,加入他的团队。吴昭景经常把团队成员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把自己的科研进展主动分享给大家。在吴昭景的无私帮助下,团队年轻人科研业绩优异,大多数都获得了国家基金资助,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奉献就像输入,结果就像输出,想要控制结果,需要调整下中间体系,多学习技能就如同加上外挂和能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