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公示,西南医科大学教授王晓斌榜上有名。此前,西南医科大学已有4位教师获此殊荣。
西南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奋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016年,西南医科大学通过团队引进的方式引进肖占刚及其团队。经过8年的培养壮大,其团队成员数量增长了10倍。
“学校重才、爱才,是育好高质量人才的‘良田’。”每次和学校新引进的老师交流经验,肖占刚总有这样的感慨。
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人才战略的引领。西南医科大学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人才培育工程”,通过外引内培,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西南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99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672人,高级职称人员636人。教师获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80人次;获省级高层次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杰出人才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称号760人次。
今年以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泸州市江阳区“互动频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陈跃教授牵头主导的核医疗项目,为江阳区发展核医疗产业带来更多潜力。
作为省属高校,西南医科大学的人才培育既坚持对接国家战略,又对接产业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学校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团队53个,其中省部级团队8个。西南医科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近年来,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西南医科大学先后制定了《西南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西南医科大学柔性引进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及一系列激励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引进与培养齐抓,全职与柔性并进。
西南医科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不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化市校合作、省市共建——与泸州市人民政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作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自贡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与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共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
为助力学校吸引并留住高层次医疗专家人才,西南医科大学还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泸州老窖‘金教鞭奖’”,由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奖励竞赛优秀教师,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西南医科大学肝胆疾病专家、全国名中医、四川省“敬业道德模范”孙同郊教授,年届高龄仍然坚持坐诊。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马俊从进校工作后,便聆听着孙同郊教授的故事,沐浴着“正身博学,弘道树人”的严谨教风,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坚持“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的工作理念,坚持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成长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名辅导员”kaiyun全站。
近年来,学校毫不动摇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章立制促规范,精细管理促提升,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西南医科大学增设教师工作部,主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不断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各教学科研单位党政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此外,学校还坚持常态化开展“良师益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紧紧依靠人才、充分用好人才、团结凝聚好人才,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完)